张东方:一生心事在新闻
时间:2017-08-10 00:00:00
字号:
来源:聊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张东方:一生心事在新闻

 

 

49岁的人生,26年坚守在新闻采编一线;百余张省级新闻奖证书、十几项市级荣誉称号,展示着他不断进取的清晰脚印;上万个报纸版面、百万字新闻作品、几十次重大新闻策划活动,聊城新闻史上留下他忙碌的身影……他就是聊城日报编委、总编室主任张东方。“作为市委机关报,聊城日报必须占领舆论宣传制高点,弘扬主旋律,当好党委、政府的喉舌。”对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张东方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强烈责任感。2016年底,聊城日报策划了“聊城经济社会发展一年间”大型系列报道。从选题到方案拟定,从稿件到图片,从版式设计到色彩、线条……张东方与同事们反复揣摩,大胆创新,在头版连续推出了六个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整版报道,不仅全面展示了聊城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而且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版面效果,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一位副省长碰巧见到这几期报纸,大加赞赏:“没想到聊城日报的办报水平这么高,丝毫不逊于省级大报。”自担任总编室主任以来,张东方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先后成功参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20多组大型系列报道,充分强化了聊城日报舆论宣传主阵地的作用。“搞好新闻宣传,必须时时处处做有心人。”这是张东方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自1992年来到报社,他利用一切机会磨炼自己,培养敏锐的“新闻鼻”。对于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紧抓不放,深挖细究,写出了一批有角度有温度有影响的新闻佳作。1999年底,他和一位在乡镇工作的朋友闲聊,发现这位朋友长期关注农民负担问题,写下了20多本调查笔记,向国务院农业办公室等提供了十几篇调研报告。联想到当时全国酝酿已久的农业“费改税”,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条“大鱼”,马上深入采访,仅用两天时间,写出了深度报道《张学新:一位乡镇干部的爱农情结》,见报后引起广泛关注,《新华每日电讯》《大众日报》等几十家媒体转发,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山东新闻奖二等奖、山东省市地报新闻奖一等奖。

    随着阅历的增加,张东方重点转向编辑岗位,先后担任多个部门的主任、主编。他与同事一起认真钻研业务,推出了一批好版面、好专栏。针对报纸版面形象性不足的问题,他把目光瞄向了新闻图片,重点打造图片专栏“目击”,写出的论文《构建大摄影格局的思考》,被《中国记者》杂志采用。在他的建议下,报社为记者配发了20多部相机,在全市聘请了20余位特约摄影记者。全体编辑强化图片意识,对好图片敢用、会用、用好,使版面质量明显提升,“目击”专栏也被评为“山东新闻名专栏”。

    编辑工作无小事,必须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目前聊城日报每天12个版,每版近一万字,除对版面总体把关外,张东方每天都要对重点版面、重要稿件认真校看,调动各种知识、经验和储备,瞪大双眼,消灭差错,突显亮点。他的案头常备一部《现代汉语词典》,有时为了稿件中一个数据、一个字词,会打十几个电话去核实。每天深夜回到家都会累得眼花缭乱、疲惫不堪,精神紧张亢奋,久久不能入眠,但他说,“只要想到明天那一张张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是出于自己之手,一份满足感便会油然而生”。20多年来,经他之手编发的版面达上万个,最多时曾一天出版过56个版,但从未发生一起政治事故,聊城日报质量稳步提升,跨入全省十佳报纸行列。

    坚守与执著,换来的是沉甸甸的收获:他先后有160余件作品获省级及以上新闻奖;发表专业论文16篇;出版新闻专业书籍18部;先后被表彰为“全市十佳编辑记者”“全市‘五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市水利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等;被评为全市首批“水城英才”、首批“聊城文化英才”,入选聊城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钟情新闻事业,尝尽苦辣酸甜,其间虽然也有困惑和焦虑,但张东方自认为“一生心事在新闻”,秉持一些笃定的东西,就能寻找到快乐和热爱。为了这个阳光般的事业,他还会一如既往地辛勤耕耘,坚守理想,不忘初心,与新闻同行,为人生增添一笔亮色。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