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淹:以“工匠精神”开发滋补国宝
近日,我市表彰了一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东阿阿胶大产品研发部部长张淹榜上有名。从一个山里娃,成长为青年专家,张淹把青春和才智都奉献给了东阿阿胶这一滋补国宝品牌。
山里娃长成青年专家
张淹老家是甘肃庆阳镇原县,贫穷的大山深处,气候干旱,靠天吃饭。
2001年,张淹从甘肃中医学院毕业。当时正是大学毕业国家不包分配的第一年,同学多是去了制药企业,张淹最终选择了东阿阿胶。“毕业前,东阿阿胶给我印象最深。每个月都会给我寄企业报纸,感觉很满足。”张淹说。更令他感动的是,毕业之后的那年暑假,他从数千里之外的甘肃来山东,在济南下车后,公司派人前去接站。“当时就有一种家的感觉,没想到公司这么人性化。”张淹至今回忆起来,心里暖暖的。
16年来,张淹已经成为一个地道的东阿阿胶人,从一个产品研发技术人员,成长为大产品研发部部长和青年专家。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坚持,张淹在推动阿胶系列产品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先后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项、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共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项、第二发明人1项、第三发明人1项;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2篇,其中SCI 5篇。2017年,张淹被评为“聊城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是东阿阿胶成就了我,给了我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张淹表示。
从业十五年硕果累累
十几年来,张淹一直致力于胶类产品工艺改进、新技术、新方法产业化应用等技术难题的攻克研究和新产品开发。
以前在生产过程中,胶液十分粘稠,附着在机器上不易清理,张淹和团队首创设计了胶类中药新型真空带式连续干燥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胶类中药在常规的烘烤和喷雾干燥过程中易黏附和糊化等重大技术难题,保留了阿胶纯真的色香品质。该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开发了方便携带、服用,溶化性好的阿胶原粉新产品,解决了阿胶服用过程中需“砸碎、烊化”等专属工具和炮制方法带来的局限。该产品上市后近3年的销售额已达3.27亿元,其关键技术《一种动物胶类中药的干燥方法》在2015年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
以前,在阿胶生产过程中,依靠老师傅“挂旗”,来判断炼胶的火候和炼制程度。张淹和团队针对炼胶过程中胶液“温度高、颜色深、粘性大”等特殊现状,将微波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有机融合,设计并开发了专用的炼胶品质在线智能评价方法和设备,并在阿胶炼胶过程中推广应用,使炼胶批次间品质差异减少10%以上。
用“工匠精神”开发阿胶
“现在公司聚焦阿胶主业,产品研发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也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服用体验。”张淹说,目前大产品研发部主要有共有8名同事,主要从事大产品的二次开发,即阿胶和阿胶浆的改进提高,达到精品化。
然而,车间生产和实验室数据还不完全一样,需要有一个验证过程,有时候把握不好,便会出现失误。“只要技术人员有想法,东阿阿胶就会大力支持,鼓励员工大胆实验,从来不会因为一次失误,否定我们的研发实验。”“产品和技术研发是很枯燥的。研发人员要坐得冷板凳,用心、认真仔细地去做,无怨无悔。”张淹说,研发人员要对实验数据负责,要获得一个真实可靠的数据,需要经过多次实验。失败之后不能气馁,要坦然面对,冷静客观地总结经验教训。“现在,公司发展很快,我们的压力很大,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形势。”张淹说,只有研发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开发更多方便剂型,用工匠精神开发好东阿阿胶这一滋补国宝,才能让阿胶产品真正走入消费者的内心,打造东阿阿胶“济世寿人”的金字招牌。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