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十四五”人社事业发展规划就业创业专题解读
113715000044281785/2022-4388232
2022-06-24 15:03:26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聊城市“十四五”人社事业发展规划就业创业专题解读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成效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就业任务,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就业工作部署要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头等大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完善就业工作体制机制,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全力稳定就业形势,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市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就业质量逐步提升,就业局势持续保持总体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7万人,超额完成“十三五”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二是失业率控制在合理区间。2016年以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5%以下较低水平,低于预期控制目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三是就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不断提高,城镇就业比例明显增加,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增多,区域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四是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明显,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清零。五是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9.31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9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不断改善。六是就业质量持续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2015年末的73.1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90.9万人,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根治欠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劳动权益保障不断加强。

二、“十四五”时期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山东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实现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的关键五年,做好就业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市产业基础扎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制造业强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智能化技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铁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规划、计划持续赋能,新兴就业创业机会将日益增多,新的就业增长点将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固有矛盾依然存在,新的问题还在增加。就业总量压力巨大,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保持高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不减。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加快,技能人才数量和结构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就业难”和“招工难”问题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就业方式更加多元,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亟待加强。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就业的潜在冲击需要警惕防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我市新旧动能转换正处于紧要关口,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形成规模,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将对就业产生深刻影响。总之,“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稳定和促进就业任务艰巨。

三、“十四五”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就业形势持续平稳。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逐步扩大,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二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护,更多劳动者实现安全、高效、体面就业。三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人力资源质量大幅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能人才规模稳步扩大,更加契合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公共就业服务质效持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企业“招工难”问题有效缓解,劳动者求职渠道更加顺畅。四是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创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对高质量就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创业环境更加优化,政策服务更加完备,创业成本不断降低,创业服务实现跃升,创业机会更多、渠道更广,劳动者投身创业创新活动积极性不断增强。五是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机制不断健全,援企稳岗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失业人员保障范围有效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性失业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具体设立4项量化指标,分别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达到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省控制目标;高校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在85%以上;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万人次,主要是落实《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供给、就业形势和培训支撑能力等因素确定。

四、“十四五”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升就业质量,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切实防范化解失业风险,全力促就业、惠民生、保稳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重点抓好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一)强化就业优先,发展经济拉动就业。主要体现五个方面:一是促进就业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协同。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提质扩容,优先投资就业带动能力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拓展城乡消费市场,创造更多就业增长点。二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就业。加快构建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加稳定的就业岗位。三是培育壮大新模式新业态拉动就业。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提高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就业。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完善“企业直通车”制度,健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五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支撑就业。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与中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吸引人才来聊留聊就业创业,促进区域性高质量就业。

(二)优化创业服务,推进创业带动就业。重点突出三项举措:一是优化创业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深化“一业一证”改革,健全市场监管执法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创业支持力度,保持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落实促进重点群体创业的税费优惠政策,降低创业融资成本,支持创业企业发展。二是激发创业活力。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青鸟计划”和留学人员来聊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举办“双创”活动周、创业大赛等创业服务活动,选树创业先进典型,浓厚创业创新氛围。选树省级、市级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鼓励各类重点群体返乡就业创业。三是提升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平台载体,启动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5年培育计划,培育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开展市级创业训练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同时,设置“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专栏,突出四项工作:一是强化创业示范引领。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每年扶持1000名以上大学生创业。广泛开展各类创业活动,选树创业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搭建创业服务平台。高标准创建国家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争创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评估认定一批市级示范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三是提升创业创新能力。组织参加省级中青年企业家培训班,培育扩大优秀企业家规模。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每年培训8000人次以上。四是优化创业服务供给。建立广覆盖、全要素、精准化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心理咨询专家等志愿者团队,每年组织10场创业义诊活动、对接10家创投机构、服务10家创业孵化基地、培育10名创业之星。

(三)实施就业援助,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聚焦服务四类群体:一是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通过实施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计划、就业能力提升计划、扩岗增容推进计划、创业创新扶持计划、水城引才聚才计划、就业权益保障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吸引激励高校毕业生来聊留聊就业创业。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广泛开展区域间劳务协作,加强劳动力跨区域精准对接,建设区域劳务输出品牌,发展县域经济、乡村产业、返乡入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有序转移就业。三是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开通退役军人“就业直通车”,打造“军岗日”退役军人专场招聘品牌,完善失业和就业困难退役军人就业帮扶援助机制,设立退役士兵专项公益岗,为退役军人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四是统筹促进其他群体就业。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持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通过转移就业、就近就地务工等方式,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实施失业人员集中帮扶行动,健全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统筹利用公益性岗位支持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服务体系和劳动权益保障制度,推动残疾人按比例就业。

(四)加强监测预警,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着重加强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就业监测预警。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落实就业统计和劳动力调查制度,综合分析宏观经济数据、网络招聘数据、社保数据和移动通信大数据,为科学研判就业形势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失业预警防控机制,坚持市县两级联动,完善就业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做好失业风险应急处置工作。二是强化失业风险管理。全面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技能提升补贴等各项援企稳岗政策,用好就业风险储备金援助企业、稳定岗位。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参保扩面力度,提高政策受益率。妥善应对外部冲击,建立企业规模裁员减员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同步做好关停并转企业职工转岗转业培训和安置工作,密切关注规模裁员、失业风险等舆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